但是,毕竟不属于最高端的G头,24-105还是有一些诟病的。首先在24端变形稍大,虽然不明显,但这一点比不过24-85;还有该镜头在广角端光圈全开情况下暗角明显,造成暗角的主要原因是遮光罩设计得不够好,我曾试验,在24mm@F3.5时,不使用滤镜和遮光罩,暗角尚难察觉,如果使用B W Slim
CPL则略有一些,使用普通CPL就更加明显,如果再戴上遮光罩,那风格就简直太LOMO了。所以,在实际使用当中,遮光罩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佩戴。还有一点是关于做工的,由于质量提高,变焦环不再向过去那样松松垮垮,但是如果镜头不小心受到外力撞击,在变焦过程中会发现中途有顿挫的感觉。我曾经特意问过Minolta的工作人员,他们对此解释为镜头受撞击后结构发生变化所致。虽然不妨碍使用,但遇到确实窝心。话说回来,有谁会拿着镜头到处磕磕碰碰呢?
100-300/4.5-5.6 APO (D)之所以能跻身于新标准配置一席则是依靠其悠久的历史传统。在Minolta的历史上,共有过5个版本的100-300,前两代和后三代只是在镜组结构和外观略有不同而已。我们现在遇到的,多是第四代和第五代。从第三代开始,100-300就使用了AD镜片也就是说从那时起成为了APO镜头【注:作为APO产品,各个厂家都有自己的低色散镜片,Minolta的称为AD,Canon的则是UD镜片,Nikon和Pentax称为ED镜片,Tamron是LD,Sigma是SLD和ELD,Tokina是SD。叫法不同,工艺材质不同,但是作用都是相同的】。AD是Abnormal Dispersion
特异色散的缩写。在异常色散玻璃镜片的帮助下,可以产生一种不规则弥散的效果,可以将半阶的失常校准过来。和辉煌的70-210/4相比,100-300/4.5-5.6 APO
(D)的重量是大大的缩减了,即便是最重的版本也只有485g而已,同时焦段又延伸到了300mm,在便携性上是做足了文章。该镜头同时还是由9片光圈叶片构成的圆形光圈,这一点对于一个中长变焦头是再重要不过了。由于经过5代改进,D版的100-300已经在镜头做工上大有改进。最初的APO版本也会出现向24-85那样的镜筒松脱问题,但了这一代已经不见了踪影。在色彩方面,该镜头只能以鲜艳形容,毕竟和70-210/4不一样,不同时代的产品,镀膜和采用的镜片都是不同的。尽管如此,该镜头依旧保有新M家特色。该镜头的分辨率值得一提,在100mm段那真是相当的高,特别是将光圈缩小到F5.6的时候还非常锐利,用来拍摄人像真是出色,此外该镜头还有对焦存储按钮,通过机身设置,该按钮可以定义为焦点锁定或者是景深预览,在实际使用当中会感觉非常方便。由于追求便携性和性价比,该镜头牺牲了大光圈。但恰恰因为轻便,200mm焦段下该镜头还是能够手持来进行拍摄。我个人非常欣赏这支镜头,因为无论是人像还是风光,100-300/4.5-5.6
APO (D)都还基本可以胜任。这支镜头的评价也是比较高的,曾经在Photozone上有过各厂同规格镜头的评分,M家的100-300仅次于Carl-Zeiss T* 100-300mm/4.5-5.6而位居第二。
但是,该镜头也是有不少毛病的。首先就是光圈不够大,这一点说明100-300不位居专业之列,只能屈居于一般镜头的行列当中。其次是在200mm以上成像发软,解析力在画面周边有下降,从整体看有负于APO的盛名,这说的是在各焦段使用最大光圈值的情况下,如果缩小到F8甚至F11,则另当别论。还有就是对焦能力还是不够强,有时候会出现拉风箱的情况。整体来看,100-300/4.5-5.6 APO (D)的特点就是以高机动便携性来获得较高的成像质量,如果不对其过分苛求,作为新标准配置中的一员还是有足够说服力的。
不同于老的标准配置,新配置更突出了轻便的特点,同时延长了焦段覆盖范围,增加了对新技术的支持,严格了做工并且提升了成本。从二手上来看,新标准配置要比老配置多花费1000元左右,是否值得,就要看用家的价值观了。在经历过最初的高烧阶段,我个人不再看重那些傻大黑粗的专业器材,相反的,小巧轻便和隐蔽性成为了我选择器材的重要参考点之一。如果让我重新入M家门,我会更多的考虑新标准配置。
关于KM28-75/2.8D和腾龙A09
KM28-75/2.8D
腾龙A09 SP AF 28-75/2.8 XR Di LD Aspherical [IF] Macro
随α7D一同发布的还有两只FF的新镜头,一只是17-35/2.8-4D,另一个是28-75/2.8D。这两只镜头同样可以在胶片机上使用。此举意在打消广大用户对KM在合并后传出的种种谣言和不信任,同时也是为了也显示公司高层对全幅DSLR为最终发展方向的认同,另外还旨在缓解17-35G和28-70G因年代久远购买困难而造成的中高端镜头青黄不接。
腾龙公司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、具备镜头设计和制造能力的厂商。该公司的前身是与二战后建立的泰成光学机械制作所,最初的业务是加工照相机和望远镜镜片,57年时在世界上最先开发单反照相机镜头接口交换方式“ T” 接口;61年开始量产普及型望远变焦镜头95-205/F6.3,并且开创了业界变焦镜头普及之先河;79年开发了著名的SP系列镜头;从90年代开始,该公司研发的一些镜头屡屡在世界上获奖,如众所周知的35-105,28-200,SP90,以及最新的A09等等。可以这么说,腾龙在对特色镜头的设计上很有一套。
代号A09的腾龙SP AF 28-75/2.8 XR Di LD Aspherical [IF] Macro发布于02年的9月,在次年8月就获得了03-04年度EISA
欧洲镜头年度奖。截至该镜头发布时日,A09是世界上同类镜头中最小最轻的镜头,采用XR(高折射)镜片,装备有LD和复合非球面镜片,采用IF设计,最近对焦距离达0.33m,所以具备有很强的微距拍摄能力。该产品运用了腾龙多年来积累的XR(高折射率光学设计技术),使A09的体积大大缩小,其滤色镜口径仅仅为67mm,远远小于目前同类产品的72/77mm口径。这不仅代表了腾龙在光学方面的成就,对摄影爱好者来说还能得到更好的影像质量。该镜头具有更好的分辨率、更出色的渐晕控制、更大的像场范围及更小的畸变。当然和各家原厂F2.8镜头相比,A09差得还很远,但是作为副厂镜头,作为售价为3000元的低价镜头,其素质已经相当不错了。SP系列镜头一向在用料上猛下功夫,A09的结构为14组16片,其中使用了3片LD镜片,4片非球面镜片,2片XR镜片,这一点在KM
28-75/2.8D也继承了下来,暂且不表。不过腾龙的镜头个体差异比较大,我用时比较长的是T24-135和A09,并不是每一只镜头都让我满意。整体来说,腾龙镜头出片颜色发暖泛黄;锐度较高风格靠近Nikkor镜头;各焦段都存在这轻微的变形,一些超广角镜头尤为厉害;最大光圈开放时成像发肉;做工质量一般,用料相对不足。毕竟价格摆在面前,用一只廉价标变的钱买一只恒定大光圈变焦镜头,你不能对他期望过多。
|